9月14日,記者走進召陵區(qū)萬金鎮(zhèn)明明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的番茄溫室大棚,看到一株株番茄秧苗整齊排列,一顆顆番茄掩映在綠色藤蔓間,錯落有致、惹人喜愛。掛滿枝頭的番茄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,但形態(tài)均勻、色澤鮮亮、個頭飽滿。
“這7座大棚種的是普羅旺斯大番茄,到10月底就可以上市了。番茄成熟后,每天可以向市場供應三四千斤。”該合作社負責人曹明明說。
曹明明今年29歲,大學畢業(yè)后,看到了水果和蔬菜種植的商機,開始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。2022年,曹明明投資成立合作社,承包了20座蔬菜大棚。“普羅旺斯大番茄很受歡迎。像這樣的大棚,每座占地5畝左右。按照每畝地4000斤的產(chǎn)量,每座大棚大概有2萬斤的產(chǎn)量。番茄上市后,每天的銷售額近萬元。”曹明明說。
耕作周期短、產(chǎn)量高、回報高,小小的番茄成了名副其實的“致富果”,既鼓了群眾的“錢袋子”,又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(yè)問題。“大棚里的工作不重,但都是細致活兒,平時需要二三十名工人。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,利用閑暇時間來打零工,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”曹明明告訴記者。
走出番茄大棚,記者又走進曹明明的有機花菜種植大棚。
“我建了7座有機花菜大棚。每座大棚占地1畝。有機花菜的價格相比番茄低一些,種植難度也低一些。”曹明明說,目前,她已經(jīng)租了余營村300畝地,一年租金二十多萬元。未來,她將進一步提高大棚管理的精細程度,種植更多品種的蔬菜,帶動更多村民就業(yè),為實現(xiàn)鄉(xiāng)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責編:翟柯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王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