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歡迎回家,歡迎回家。”8月21日上午,在臨潁縣杜曲鎮(zhèn)汾趙村,臺胞趙士彰、趙廷謹父子剛剛走下車,村民們就圍了上去,向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。
趙士彰的父親趙金國生于1923年,因家中生活困難,十五六歲去當兵,后來隨國民黨軍隊到了臺灣,從此再沒有回過家。在漫長的歲月里,趙金國一直把思鄉(xiāng)的情感埋藏在心底,并讓兒子記下老家的地址。
2004年父親去世后,趙士彰一直想回故鄉(xiāng)看看,以完成父親遺愿。今年8月,他向國臺辦遞交了尋親信函。市臺辦了解情況后,立即和臨潁縣臺辦工作人員一起進行走訪。經(jīng)過核實,趙金國的老家為臨潁縣杜曲鎮(zhèn)汾趙村。在父親離開家鄉(xiāng)80多年后,趙士彰第一次踏上了故鄉(xiāng)的土地。
當天上午,在村民的引導(dǎo)下,趙士彰來到祖宅的位置。如今這里已經(jīng)被其他村民建了房屋。大家坐在院子里,回憶往事了解趙金國小時候家中的情況。
如今,汾趙村與趙金國同齡的人都已經(jīng)去世,他的叔伯兄弟趙天義的孫子趙根昌也74歲了。
趙根昌說,大家并不知道“趙金國”這個名字,但不少老人知道當年有個“二賴”小時候去當兵,后來去了臺灣,一直沒有回過家。“二賴”有一個親哥叫“大賴”,沒有結(jié)婚,也沒有后代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村里知道“二賴”的人越來越少。
“我沒有見過‘二賴’,不知道他長啥樣,但今天看見他們后感覺很親切,并且面貌和我還有幾分相似,應(yīng)該是‘二賴’的后代。”趙根昌說,沒想到“二賴”的后人還能回到老家,也許這就是緣分。
記者了解到,趙金國在臺灣結(jié)了婚,年近50歲有了兒子趙士彰。
趙士彰說,父親是一個話語不多的人,平時很少提及老家。但他從小就知道,他們的老家在河南。
“從小父親就讓我反復(fù)背誦一個地址——河南省臨潁縣汾趙村,說這就是我們的老家。”趙士彰說,父親不識字,只會說河南話,周圍的人聽不懂,當時的條件也無法查證。父親去世后,他感覺自己需要到老家看看,完成父親的遺愿。近幾年,通過網(wǎng)絡(luò)不斷查找,他確認臨潁縣汾趙村這個地方確實存在。
“父親特別愛吃面條、包子、饅頭和面疙瘩湯,吃面條時還喜歡就著蒜瓣,看起來很香的樣子。父親還經(jīng)常把黃瓜用刀拍碎,拌上蒜末和醬油給我們吃。他還特別喜歡聽豫劇、河南梆子,有時候我也會跟著聽。”趙士彰說,這次回到老家,看到家鄉(xiāng)的風土人情,對父親才有了真正的了解:他對家鄉(xiāng)的思念和眷戀,一直都埋藏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。
離開汾趙村前,趙士彰在老宅附近看了又看,然后拿出一個塑料袋,到墻根處挖了一些土帶走。
“不管身在哪里,都要牢記自己從哪里來,要了解自己的根。”趙士彰說,帶一些故鄉(xiāng)的土回去,希望后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根。
“父親描述的老家就是窮,他也是因為吃不上飯才去當了兵。”趙士彰說,如今的故鄉(xiāng)和父親描述的當年的故鄉(xiāng)有天壤之別,沒想到鄉(xiāng)親們都生活得這么好,讓他大開眼界。此次行程比較匆忙,但他很滿足,將來有機會還會回來看看。他給村里留下了聯(lián)系方式,如果有需要,希望能夠為故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出一份力。
責編:翟柯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王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