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。”黃河,西起巴顏喀拉山,東入渤海,北抵陰山,南達秦嶺,橫跨青藏高原、內蒙古高原、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四個地貌單元、三級地形階梯,流經青海、四川、甘肅、寧夏、內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河南、山東等九個省區(qū),流域面積79.5萬平方公里(含內流區(qū)面積4.2萬平方公里),全長5464公里,是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大河,也是世界第五大河。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,中下游以平原、丘陵為主,在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地區(qū)時,挾帶了大量泥沙,因而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大河。早在戰(zhàn)國時代,人們就曾用“濁河”來稱呼黃河,到了唐朝正式稱為“黃河”。
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,“沒有黃河,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”。千百年來,浩浩黃河水,同長江一起,哺育了中華民族,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。歷史上,“河”曾是黃河的專稱。自夏至宋,黃河流域作為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的時間長達3000多年,孕育了河湟文化、河洛文化、關中文化、齊魯文化等,分布有鄭州、西安、洛陽、開封、安陽等古都。從炎黃二帝,到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墨子、韓非子、孫子等思想巨匠,從傳說中的河圖、洛書,到《詩經》、《易經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史記》以至漢賦、唐詩、宋詞,從造紙術、印刷術、指南針、火藥等四大發(fā)明,到天象歷法、農學、醫(yī)學、水利等,中華文化的諸多元典、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,都誕生于這片土地。黃河百折不撓、一往無前,塑造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、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,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、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。
黃河安瀾,國泰民安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黃河在一代代領導人的胸中奔騰激蕩;伴隨著新中國浩蕩前行的步伐,黃河也必將更好地造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。
1952年10月,毛澤東同志于日理萬機之中起身,來到他日夜牽掛的黃河邊。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后,毛澤東同志第一次專程離京視察。從濟南濼口大壩到徐州黃河故道,從蘭考東壩頭到開封柳園口,從鄭州邙山之頂到新鄉(xiāng)引黃渠畔,他察看防洪形勢,詢問治黃方略,展望大河前景。面對這條母親河,他心潮澎湃,也憂思難撫,千叮嚀萬囑咐:“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”,“不然,我是睡不好覺的”。
2019年9月17日,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,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,習近平總書記憑欄遠眺。眼前的黃河,天高水闊,林草豐茂,一片勃勃生機。在次日召開的座談會上,總書記發(fā)表重要講話,豪情滿懷地發(fā)出了“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號召,同時,也直指黃河的種種近憂、隱患??倳浭窃跒樾聲r代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高質量發(fā)展,擘畫嶄新的宏偉藍圖。
在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高質量發(fā)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,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,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(tài)屏障,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,是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的重要區(qū)域,在我國經濟社會發(fā)展和生態(tài)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“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”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懷、牽掛著黃河的保護與治理,一次次不辭辛苦,奔赴沿黃九省區(qū)考察調研,足跡遍布大河上下、長城內外。2014年3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蘭考,重溫焦裕祿當年帶領蘭考人民防治風沙時戰(zhàn)天斗地的革命精神,專門來到黃河最后一彎——位于東壩頭的黃河岸邊,細細詢問黃河防汛和灘區(qū)群眾生產生活情況。2016年7月,在寧夏,他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,堅決杜絕污染黃河的行為,讓母親河永遠健康。2016年8月,在青海,他聽取黃河源頭鄂陵湖—扎陵湖觀測點生態(tài)保護情況匯報,囑托要確保“一江清水向東流”。2017年6月,在山西晉綏邊區(qū)革命紀念館,他尋訪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渡過黃河駐扎于此的足跡,用深植于黃河文化的“呂梁精神”鼓勵當地干部群眾。2019年8月,在甘肅,他深入了解黃河治理和生態(tài)保護情況,要求甘肅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(tài)修復、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,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(fā)力、帶好頭。9月,他來到河南,親臨黃河博物館、黃河國家地質公園,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治黃歷史,實地察看黃河的生態(tài)保護和堤防建設。步履所至,心之所向,盡是關切。
在這篇重要講話中,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中華民族治黃史,深入剖析黃河治理的難題癥結,明確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高質量發(fā)展的目標任務并將其上升為重大國家戰(zhàn)略。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定位,為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開辟了全新視野;這一重大戰(zhàn)略的實施,必將開啟大江大河的“大治時代”,譜寫中華民族永續(xù)發(fā)展的全新篇章。
更多精彩,見《求是》編輯部文章:《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》